充電樁萬億背后的「光與暗」
?新基建,是今年最常被提及的熱詞之一。
據了解,新基建主要發力于科技端,包含5G基站建設、特高壓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、大數據中心、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。從發展層面看,新基建有著重要意義——能夠壯大新增長點,并形成發展新動能。
而在以新基建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浪潮中,充電樁作為電動汽車的補能基礎設施,重要性自不待言。今年3月,充電樁建設更是被列入“新基建”的七大重點領域之一。
根據工信部發布的《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(2021-2035)》征求意見稿顯示,預計到2030年,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6420萬輛。根據車樁比1:1的建設目標,未來十年,我國充電樁建設存在6300萬的缺口,預計將形成1.02萬億元的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市場。
而近期隨著不少巨頭紛紛進軍充電樁領域,一場“圍獵”未來的行動全面打響。那么,在這場角逐“錢景”的大戰中,充電樁真能鋪就黃金大道嗎?
1
飛馳的充電樁,亟待撥開迷霧
我們看到,為了讓充電樁“飛馳”起來,各地已先后出臺多個利好政策。比如,上海提出將新建1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。北京發布的“2022新基建”方案提到,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萬個電動汽車充電樁,并建設100個左右換電站。江蘇更為積極,要在今年投資約3.7億元加快充電設施建設,預計年內率先實現充電樁鄉鎮全覆蓋。
事實上,充電樁之前的飛馳速度已足夠讓人驚嘆。截至2015年底,國內公共類充電設施保有量僅5.7萬臺。這一數字在2019年底已達到121.9萬臺,增長21倍。在充電樁高速建設的同時,全國車樁比水平也在持續優化,已由2015年的7.84:1提升至2020年1月的3.1:1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