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舶減排貢獻綠色發展的“中國岸電樁方案”
?據經濟之聲《天下財經》報道,為了促進航運業綠色發展,交通運輸部推進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,對船舶燃油、污染排放等實行嚴格的管控標準。記者近日來到長三角地區,實地探訪船舶排放控制區內綠色發展的“中國實踐”。在浙江湖州城東水上服務區,船民金蘇明靠泊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將自家船上的電纜插到岸邊的單相交流岸電樁上,供船上做飯和開空調降溫。以前他們只能用船上自備的柴油發電機來發電,不僅電壓不穩,而且水箱也容易燒干。
如今,湖州市已經建成273套岸電設施,相當于船舶版的“充電樁”,金蘇明不用再忍受柴油發電帶來的污染和擔憂。“柴油發電機發出來的電不太穩,有時候空調打不起來,岸電穩定多了,開空調什么的都行,而且價格也比柴油發電便宜,更劃算一點。”金蘇明說。
除了充電外,金蘇明停靠水上服務區后要干的第二件事,就是處理生活污水。湖州港航局副局長史旭初告訴記者,以前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里,河水變渾甚至會散發異味。如今,貨船裝上了北斗智能生活污水存儲設施,生活污水統一收集上岸處置。
“船舶靠岸以后,船上的泵會通過壓力把污水排到岸邊的污水池。通過一系列的沉淀、生化處理后進行達標排放。我們對污水的出水品質進行在線監測,主要監測三類指標:COD、總磷、氨氮。”史旭初指著岸邊的監測設備向記者介紹。監測設備的屏幕上顯示,總磷含量0.1mg/L、氨氮含量2.214mg/L、COD含量10.14mg/L,在標準范圍內。
“通過北斗技術,對生活污水柜的儲存情況、排放情況(進行監測),它在哪里排的、排了多少,有沒有在規定地點排,對它實行在線監測后實現閉環。”史旭初介紹,一旦發現船東偷排,將遠程關閉排水管道。
對于航運業來說,更大的污染源頭在于船用燃料,在燃燒過程中會向大氣排放硫氧化物、氮氧化物和顆粒物,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都將產生不利影響。
交通運輸部2015年印發文件,將長三角、珠三角、環渤海區域劃定為排放控制區,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排放量;去年年底把全國沿海12海里范圍都劃為排放控制區,同時新增長江干線與西江干線兩大內河控制區,對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也提出要求。
也有不少船東選擇更加清潔的液化天然氣LNG。在江蘇南京八卦洲“海港星01”加注站,裝滿LNG的“鴻運2006”輪即將駛向鎮江港。相比其他貨船,這艘船的工作區、生活區干凈整潔,聞不到柴油味。對于船東張家國來說,液化天然氣成本更低,還能享受優先過閘等優惠政策。
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數據顯示,2017年,珠三角、長三角、環渤海(京津冀)水域三個排放控制區內的船舶減排二氧化硫約6.9萬噸、顆粒物約8000噸,在推進船舶大氣污染防治方面,貢獻出“中國方案”。對于港口城市來說,空氣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。上海組合港管委會辦公室航運服務區副處長楊立新說:“應該說成果還是很明顯的,特別是對我們港城空氣質量的改善有明顯的效果。”